◎最新動態◎
 內部員工登陸窗口
 
平涼文化
 
 
《平涼地方志·歷史文化叢書》序
2011-09-19 10:11:14 來源: 作者:馮剛 【 】 瀏覽:11795

   中共平涼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馬學軍

  中共平涼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 陳 偉

  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撰的平涼地方志·歷史文化叢書——《平涼文物》、《平涼名勝》、《平涼人物》及《詩詠平涼》業已告竣,即將付梓。這套叢書,具有一定的史學含量、文化品位和社會認可度,它的出版,對于充分反映平涼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展示平涼豐富獨特的地域優勢,以及借助歷史文化品牌之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平涼,是一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文華之地。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生活在涇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創造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農耕文化,出現了“沃野千里,水草豐美,牛羊銜尾,群畜塞道”的田園畫卷,從而也開啟了華夏農業文明的曙光。大量考古和史料證明,平涼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游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秦漢以降,由于這里一直是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之西北重要門戶和絲綢之路東段重鎮,且氣候適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農工商無不發達,建府立州,安營駐軍,素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使平涼曾經在傳遞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歷史進程中,發揮過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為絲綢古道上中西方文化、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臺。千百年滄桑歲月的積淀和一代代人的創造與積累,熔鑄了平涼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古老神奇的成紀文化、兼容并蓄的崆峒文化、瑰麗多彩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皇甫謐文化,領異標新、相映生輝,啟迪著民族的心智,推動著歷史的進程,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

  撩去歷史的煙云,不難發現,漫長的歷史、厚重的文化,除了蘊藏并傳承于人的血脈精神而外,總會以一定數量的物質的形式留存在其演進的土地上,譬如文物,譬如古跡。僅以文物而言,在平涼境內就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6件。其中涇川縣大嶺上距今約20萬年的早期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被考古學界確認為甘肅之最早;出土于涇川涇明牛角溝距今5萬年前的“涇川人”,比北京“山頂洞人”還早;靜寧治平古成紀遺址,是早于黃帝的人文初祖伏羲氏的降生地。特別是出土于涇川縣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臺縣的西周青銅器、玉質人傭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代表了中華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文明高度,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

  這些留有先民手澤、凝聚先人智慧、反映歷史風貌的古代遺存和精美文物,涵蓋了平涼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實物考古、史實佐證、藝術審美、傳統教育的第一手資料,是古人饋贈給我們的一筆不可再生的物質財富,更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平涼,是一塊山川雄秀、名勝眾多的旅游勝境。橫亙在大西北腹地的隴山山脈,是隴東黃土高原和隴中黃土丘陵溝壑區的分水嶺,也是古代護西控五原、東蔽關中的天然屏障。沿隴山及其余脈這條雄渾奇特的,集地質、地貌、動植物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風景線,形成了100多處星羅棋布、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其中尤以中華道源圣地——崆峒山、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西王母故里——回中宮、西周祭靈第一臺——古靈臺、秦皇祭天第一壇——蓮花臺、國家級森林公園——云崖寺、隴東山水天然盆景——龍泉寺等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

  平涼的風景名勝正因為依托了這條天造地設的隴山,因而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國山色之秀。明代鄉賢趙時春所稱許的“山川形勝,甲于關塞”,可謂的論。特別是先后榮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和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的崆峒山,峰巒雄峙,山水一色,似鬼斧神工;煙籠霧鎖,曲徑通幽,如縹緲仙境;不僅集自然美、歷史美、人文美、傳說美于一身,而且擁有我國高海拔地區典型的丹霞地貌,自古就有“西鎮奇觀”、“西來第一山”之美譽。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石窟寺,代表著中國佛教石窟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國家級森林公園云崖寺,林海浩瀚,山崖懸空,融石窟藝術與天然美景于一體。還有涇川王母宮,崇信龍泉寺、李元諒寢宮,莊浪紫荊山、陳家洞石窟、關山天池朝那湫,靜寧成紀文化城、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華亭蓮花臺、石拱寺、雙鳳山公園,平涼太統森林公園、柳湖公園、龍隱寺,靈臺縣古靈臺、皇甫謐陵園等等,誠為西部黃土高原人文生態旅游勝地的優秀代表作。

  這些像珍珠般散落在隴山兩麓的景點,點線相接,線面通匯,就形成了以“絲綢之路”為軸線,以七大旅游區為支撐的平涼道源文化尋根之旅、人文生態觀光之旅、綠色清涼休閑之旅、佛教藝術溯源之旅、黃土風情體驗之旅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紅色之旅。如此壯麗的山川、獨特的名勝,我們除了對大自然造化之力的慨嘆,還有對古人們創造之功的感恩,更重要的是增強了我們發展旅游事業、促進平涼經濟社會快速和諧發展的決心和力量。

  平涼,是一塊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育人家園。誠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群體個性,雄奇的隴山之側往往多慷慨悲歌之士,靈動的涇水之濱每每集文人騷客為群,自然環境對人才的成長無疑有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

  平涼籍的古代名人,且不說遠古的人文初祖伏羲、女媧,也不說修煉于崆峒山的上古人物廣成子,更不說傳說中的仙人、實則是母系氏族首領的西王母,僅在《二十四史》中立傳者就達53人,其中政治家27人、軍事家18人、學者6人。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的西漢名將李廣,先后與匈奴作戰70余次,以身先士卒、指揮若定、驍勇善戰而聞名天下,他忠誠的報國之心、凜然的大將風范、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毫不茍且的做人尊嚴,為后世的中國軍人樹立了高山仰止的精神標尺。西晉時期的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發奮讀書,躬行實踐,不僅為人類奉獻了針灸學的開山巨著《針灸甲乙經》,而且在文學、史學、哲學等領域都站到了時代的峰巔,與孔子并列為世界文化名人,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孺,雖在高層“朋黨之爭”的旋渦中沉浮達40余載,但清廉自持,行必厲己,并寫下了被魯迅稱許為“唐傳奇中最為煊赫的”《玄怪錄》,開一代風氣之先?菇鹈麑谦d、吳璘兄弟率領的吳家軍,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毅然肩負起抵御外侮、保家衛國的歷史重任,與金兵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酷烈戰爭,特別是著名的仙人關大戰,重創敵軍,保全蜀中,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成功戰例。還有同時期的中興名將劉锜,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順昌一役,大敗金兵,扭轉了宋金軍事局勢,成為肩負半壁江山安危的國之干臣。被譽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明代著名文學家趙時春,14歲榮中舉人,18歲欽點翰林,不僅是罕有的早慧型少年才俊,更是犯顏直諫的諍臣、沖鋒陷陣的將才和獨步文壇的一代巨匠,為鄉邦文化和中國文學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被康熙皇帝稱許為“實心任事、勤勞茂著”的清初名臣慕天顏,胸懷治國利民之志,一展經邦濟世之才,在軍事供給、發展水利、整飭漕運、收復臺灣等許多重大事件中功勛丕著,成為清初屈指可數的一代廉吏、能臣。這些文韜武略、彪炳史冊的鄉賢,其功、其德、其言,永留天地之間,與崆峒而比肩,伴涇水而長流。

  是平涼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鑄就了平涼人的精神氣質,并進而造就了那些走出涇河,走出黃土高原,走上恢弘壯闊的歷史舞臺的人們;蛘哒f,是他們從平涼文化的深刻內涵中汲取了靈氣和營養,并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所以,我們更應該通過彰顯先賢,挖掘歷史文化,為當今平涼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平涼,是一塊秀外慧中、詩材豐厚的詩歌沃土。中國是詩的國度,鐘靈毓秀的平涼當不例外。從我國古老的詩歌源頭《詩經》開始,平涼這塊詩歌的沃土,曾經令歷代眾多的詩壇精英們流連忘返,給他們以感官的沖擊和心靈的碰撞,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瀉珠迸玉、閃耀著絢麗光華的詩詞佳作。

  披讀平涼歷代詩詞,躍入眼簾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的沉雄慷慨、“詩仙”李白的雄渾飄逸、“詩圣”杜甫的沉郁頓挫、“七絕圣手”王昌齡的豪邁昂揚、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深蘊綿邈、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的奔放磊落、“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英雄豪邁、“隴上鐵漢”安維峻的鋪張揚厲,等等,群星耀眼,華章迭出,令人神往不已。特別是李白的《贈張相鎬》一詩,不僅敘述了“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的成紀李廣后裔的身世,還以飽滿的豪情寫下了“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這樣的詩句,使崆峒的神勇更加盛名遠揚。杜甫在《寄高三十五書記適》中也由衷地贊道:“主將收才子,崆峒足凱歌!绷钺轻忌较碌囊淮經鋈藶橹袏^。李商隱寫于涇川的《登安定城樓》,是其詩歌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也為晚唐詩歌的扛鼎之作,在唐代文學史上當占顯著地位。更有譚嗣同的《崆峒》,氣勢宏闊,意象奇崛,使名山平添了一股天地英雄氣,成為歷代詠崆峒詩詞的壓卷之作。

  詩人們與平涼的綿綿不絕之情,不僅成就了這方水土與詩歌的千載情緣,而且賦予了平涼本土詩人以足夠的營養,催生了他們的靈感火花,豐富了平涼的文化底蘊。與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人過從甚密、多有詩文酬唱的牛僧孺,也鐘情于詩歌創作,寫下了《席上贈劉夢得》等,被收入《全唐詩》。詩學李賀,尤以詞聞名于世的牛嶠,被譽為“花間詞派”的重要詞人之一,其婉約艷麗的詞風受到詞學界的普遍關注。頗有儒將之風的吳玠,不僅工書,且擅長詩文之道,在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中留下了傳世佳作。特別是一代才子趙時春,一生中寫下了許多優美華章,被明代著名文學家李開先稱許為“文首南宮選,名高北斗先”,開平涼詩歌創作的高峰時代。清以來,平涼涌現出一大批在甘肅有影響的詩人,特別是乾隆年間的女詩人江瑞芝的出現,打破了關隴地區女性詩人長期沉寂的局面,被后世評為“至性纏綿,韻成天籟,賦物頗工”。隴上著名詩人王源瀚著有《六戊詩草》六卷,被隴上著名學者慕壽祺激賞為“淺顯易知,殆香山之流亞”。清代末年的受慶龍曾壯游天山,寫下了《博達游記》詩集,被日本友人稱贊為“慷慨悲歌之士”。

  抒情為詩,放言成歌。當歷史的風煙散盡,平涼呈現出盛世的藍天碧水綠地之時,我們會發現嶄新的平涼,原本就是一個詩意十足、韻味十足的詩的世界。無論是歷代名家歌詠平涼的詩詞,還是平涼籍文人的各類佳作,都讓我們觸景生情,除了幾許滄桑的感懷,更多的卻是對這塊土地深深的眷戀和敬重。

  平涼懷靈蛇之珠,抱荊山之玉。留存于平涼大地上精美絕倫的文物、得天獨厚的名勝、出類拔萃的人物以及眾口傳頌的詩詞歌賦,是自然和歷史的饋贈,是平涼魅力之所在,精神之所在,更是平涼借以騰飛的基石。懷古以勵志,掩卷當奮發。目前,在全市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加快建設“小康平涼、和諧平涼、魅力平涼”的征途中,編輯出版這套“平涼地方志·歷史文化叢書”,對于進一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特色文化名市,激發人們熱愛平涼、建設平涼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對于更好地宣傳平涼、展示平涼、擴大平涼對外開放和交流,加快平涼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必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為序。

  本站編輯:plgj
】【打印繁體】【收藏】 【推薦】【舉報】 【關閉】 【返回頂部
上一篇皇甫謐文化園被評為全國中醫藥文.. 下一篇平涼文化巡禮

 
 
国产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