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近年來,港、澳、臺地區、外籍華人以及我國東南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尋根問祖的人們一浪接一浪地到大陸、到中原、到長江、黃河流域,探尋他們的先祖們當年是如何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存和發展的。且不說一個團體、一個家族對這種精神生活的重視和執著追尋,單就我們而言,作為土生土長的平涼人,應該對這1936平方公里土地上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發展的軌跡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建設我們美麗的家園。
平涼市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有著其獨特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煽嫉臍v史文明表明,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漫漫歷史長河,時序更迭,大浪淘沙,到今天,平涼人已不再是古老“平涼”人的正宗后裔,然而,從古到今,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所創造的燦爛文化,依然像燈塔一樣,啟迪和照耀著現代平涼社會文明進步的道路。
歷史留給我們的是太多了還是太少了,我們無法評判,站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結果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從黃帝在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的傳說開始,黃河文明的歷史印跡便深深地烙刻在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隨處可見。1981年在大秦鄉沙源村發現的古象化石,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鑒定為古象的新科,定名為“平涼古菱齒象化石”,屬世界性標本。在安國鄉東溝遺址出土的陶器屬寺洼文化類型,被考古界命名為“寺洼文化安國式”,系我國氐羌族的原始文學。市轄境內有化石點6處,新石器遺址127處,商周文化遺址22處,古墓葬群9處,古城址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個。
地靈人杰,盡管黃土地往往被人們視為貧瘠的代名詞,地處黃土高原上的隴東平涼,歷史上也不乏俊杰之才。烏氏(今平涼市西)東漢梁鵠,官至尚書,是東漢有名的大書法家。史書載:“曹操甚愛其書,宮殿題置,多出鵠手”。明嘉靖五年,趙時春會試第一,其詩書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屬“嘉靖八才子”之一,著有《浚谷集》17卷,《平涼府志》13卷,為古代平涼文人之杰。其它留有詩集的還有韓昭王朱旭梃的《冰壺移稿》、張煒的《山火紅詩》、朱敬聚的《涇上編》,民國17年出版的《松蕓詩集》乃平涼女詩人吳瑞霞(字夢蕓)與他人合著,收夢蕓詩作80余首。汪若南、張觀雪、曾魯齋、劉芳銘稱近代書畫"四大家",這些平涼歷史上的名人,至今仍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1949年,隨著世紀偉人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把我國的文化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們本著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文藝創作之中,盡管在當時他們的生活還十分貧困,但他們戰天斗地的熱情不減,這種對文化藝術工作的執著追求、赤膽忠心的無私奉獻,是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僅仇非先生先后創作的劇本就有《神農認輸》、《一石雙鳥》、《一條新被》、《山神獻寶》、《巧相會》等,由他改編,樂天執導的《口袋陣》曾獲得1960年西北五省戲曲匯演一等獎,戴笠人的《解疙瘩》、《貧農的女兒》、《胭脂案》(與仇非合著)、《三舉人》等,楊鵬英、董華合編的《踏遍青山》和郭統一的《打靶歸來》,曾先后參加過省上匯演。1958年“大躍進”時期,詩歌創作紅極一時,曾出現過“人人寫詩”的局面,其中不乏鼓舞人心的優秀作品。農民詩人靳志義和戴笠人,他們先后創作了大量詩作在省級報刊發表,靳志義的部分詩作入選了《甘肅新情歌》、《隴原新歌》、《甘肅詩選》等書目,戴笠人的長詩《紅香》也在西安出版發行。其它文學藝術門類,諸如書法、美術、攝影、小說、散文等的創作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文化大革命”這場中國歷史上的大浩劫,使文化藝術事業走上了畸型發展的道路。這一時期,我市的文學創作有留存價值的并不多見。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1978年12月,從首都傳來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喜訊,象一股暖流融化了人們心靈上塵封已久的寒冰,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進入全面高速發展時期,精神文明建設也被提到了一個新高度。1983年11月,平涼市文化局的成立,標志著平涼文化工作揭開了新的一頁。
1986年,豪華氣派、色彩鮮艷、雕梁畫棟的四層仿古文化館大樓落成,這對當時城市建設相當滯后的平涼來說,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從此,全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至“九五”末,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的文化站、文化室相繼建成,涌現出了四十里鋪鎮、白水鄉、柳湖鄉、草峰鄉等省、地級達標示范文化站,草蜂鄉、寨河鄉等地級民間藝術之鄉,吳岳村、清街村、趙堡村等省、地級示范村書庫,李存懷、馬維藩等家庭文化室。其中,李存懷的事跡先后被《甘肅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科技報》刊載。1995年李存懷被中國科協授予“科普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
創作出精品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改革開放的十余年來,我市廣大文藝工作者遵循這一主題,立足現實,繼承傳統,大膽創新,運用各種形式的文藝方式和手段,反映風起云涌的改革浪潮,體現時代精神,取得了顯著成績。1990年仇非先生創作的《劍橫崆峒》經省音像出版社拍攝成四集電視連續劇,在全省播映。農民詩人戴笠人編撰的《天下奇聞錄》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青年作者秦懷勤的小說《將軍臺》獲全省短篇小說征文二等獎。王生杰同志創作的新故事《深山血淚》獲上!豆适聲氛魑娜泉。1992年,我市業余作者丁天光的散文《塬頂上的磨坊》在《人民文學》第4期上的發表,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一大批文學藝術創作群體迅速崛起,產生了以邸廣平、秦懷勤為代表的中、短篇小說創作群體;以張旭升、孔曉鳳為代表的新、舊詩歌創作群體;以丁天光、景顥為代表的散文創作群體,以戴笠人、仇非、劉彥椿為代表的戲劇創作群體;以孫廷永、曹經緯為代表的攝影創作群體,以劉亞明、馬榮勝為代表的書法繪畫群體,而戴國華的雕塑作品更是享譽隴原,我市文藝創作出現繁華似錦的局面。
群眾是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的主角,文化工作離開群眾猶如花兒離開了土壤。因此,根據本地群眾文化活動特點,我市以群眾文化群眾辦,社會文化大家辦為主導思想,促使群眾文化活動常年不衰。而這些活動中尤以元宵節社火表演最具特色和規模,特別是1994年元宵節,時任平涼市委書記、市長的張光復、李世奇帶領市委、市政府領導參與社火表演,更把此項活動推向了高潮,每年參與群眾逾10萬人,堪稱一次次盛大的民間藝術節。
文化活動的普及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文化事業的繁榮又促進了文藝精品的產生。1996年,第八屆西部交易會在平涼舉行,在開幕式文藝表演中,我市的腰鼓“隴原雄風”和大型舞蹈“黃帝問道”,以其精湛的表演,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謄。1999年,由我市業余劇作家劉彥椿編劇的大型古裝歷史劇《古道情》,在全區文藝調演中榮獲一、二、三等獎項達11個。
物質決定意識。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日趨豐富,近兩年來,我市以影視放映、歌舞娛樂、書刊經營、美術、藝術培訓、美術品拍賣、古玩珍藏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迅速崛起,并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化經濟現象。政府的規范和引導,為文化市場的日趨繁榮創造了寬松發展的良好環境,使全市文化市場逐漸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層次向高層次不斷邁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市廣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平涼的文化工作發展欣欣向榮,多次受到省、地、市政府的獎勵。1999年市委、市政府授予文化局“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千年黃河向東流。我們不僅要發展經濟,富一方民眾,同時,提高民眾素質,塑造人文精神,也將是我們這一代人,甚至今后幾代人必須為之付出努力的重要課題,我們不提倡歷史祟拜、祖先崇拜、龍神祟拜,現代文明必須對歷史、祖先和龍這個華夏民族的圖騰賦予新的內涵,使之更有利于現代社會的文明進步,所以,黨和政府明確提出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及提倡科學文明、反對和禁止一切封建迷信,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構筑人們精神文明的最強音,用江澤民總書記的四句話說,就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蔽覀儓孕,作為我市精神文明主要組成部分的平涼文化事業,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必將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